首页 7分钟理财正文

“相生相克”的资产如何配置?你的风险承受力匹配你的资产吗

参考君 7分钟理财 2020-11-13 20 0 理财


“相生相克”的资产如何配置?

 

你的风险承受力匹配你的资产吗

在上一节里,我们简单解释了股权和债权类资产,由于不同的风险和收益性,一般不会同涨同跌,所以将两者适当搭配,可以起到降低投资组合的风险的效果,从而让大家理解了资产配置的第一步——分散风险。那么接下来,我们看一下普通投资者究竟可以把哪些资产考虑进自己配置的篮子中,又应该如何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个配置比例。

首先,可以选择哪些资产放入配置呢?除了之前提到的股权类、债权类资产之外,一些商品类或另类资产,比如黄金等,也可以放入资产配置的篮子中。当然,你的篮子也可以更丰富,比如加入一些外币资产、房地产投资等。不同的金融资产,风险与收益的相关性不同,因此原则上来说,你的篮子里资产越丰富、相关性越低,投资组合的风险与收益的“性价比”就越好。请看表2-7。

表2-7 2016年7月~2017年7月,各大类资产之间的相关系数

   

资料来源:Wind。

表2-7是过去一年间,市场上各大类资产表现的相关系数值。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以上证综指为代表的股权类资产,与以上证10年期国债为代表的债权类资产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331。意思是说,当上证指数上涨的时候,国债指数有的时候是下跌的,两者之间呈现负相关关系,将资产分散在二者之间,会出现降低风险的效果。同样,黄金与股权类资产也呈现出了负相关关系,系数为-0.327。只有当我们把资金分散投资在相关系数低甚至是负相关性的资产上,降低风险的作用才会被更好地体现出来。

但力求完美的同时,我们也要考虑到实际的操作性。比如在国内,如果你想分散持有单一货币的风险,打算进行外汇投资的话,需要先了解国家的外汇管理政策,同时在投资额度和交易需求审核上,都会遇到一定的管制,可操作性受限。再比如房地产,虽然也可以看作一种金融投资工具,而且过去10年的中国市场的回报非常可观,但它在投资的可操作性上,也会受到非常大的政策影响,比如各个城市不时出台的一些限购措施。另外,你想像股票那样简单地今天买、明天卖,后天就可以把赚的钱拿去再投资,明显也是不可能的。所以,在全盘考虑了目前市场的可操作性之后,普通投资者如果能够在股权、债权、商品类或另类资产之中做到一个合理配置,同时做好动态管理,已经称得上是一名投资理财初级阶段的优等生了。

那么接下来,在锁定了可供投资的大类资产之后,又该如何找到那个“最佳”的配置比例呢?换句话说,我应该在股权、债权、商品类或另类这些资产篮子中,各放几个蛋,也就是各自分配可投资资金的百分之多少,才是属于我的“最优解”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个概念——所谓的“最优解”,不是千人一面的最优,而是基于不同人、不同需求和风险承受度的“最优”。

举个例子。如果你现在在四川成都,想去北京看看天安门,那怎么来呢?你可以坐3小时的飞机,或者乘14个小时的高铁,当然,你也可以坐绿皮火车,先去拉萨看看风景,再坐拉萨直达北京的列车,前后晃上40个小时到北京。以上三种选择,你觉得哪一个是最优解呢?

从效率上来看,那肯定是坐飞机啊,3小时耗时最短,不折腾,对不对?但如果你是个流浪画家,希望在去北京的路上寻找一些创作灵感,那么转道拉萨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

所以,所谓的“最优”,其实是一种相对的“最优”,或者说是在某些特定条件下的“最优”。这个例子放到投资市场也是一样。虽然每个人的投资目标都是两个字——赚钱,但对于不同的人来说,追求收益最高,并不一定是最优解,因为收益和风险是成正比的:收益高,意味着投资的过程中,也承受了高风险。而面对风险的承受能力,每个人又是不同的。比如多年做期货投资的职业炒家,会认为资产下跌30%是常事,但是对于已经60岁的隔壁王奶奶,别说下跌30%,就是跌个3%,都要随时准备速效救心丸。所以,不同年龄、不同投资经验的人,能够承受风险的能力是不同的。

除了年龄和投资经验以外,不同的家庭生命周期,也会影响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我们在之前曾提到过的,同样是35岁,一个是没有家庭负担的钻石王老五,另一个是此时已经上有老下有小,还准备要二胎的家庭经济支柱,他们两个人在“最优解”方案的选择上,也由于各自所处人生阶段所能承受风险的能力不同而会有所不同。

那么,怎么才能找出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继而找到自己的“最优解”呢?

很多人在金融机构买产品的时候,销售人员都会在下单前,邀请客户完成一份“风险评估问卷”,随后得出一个客户的风险类型,比如保守型或者积极型之类。但大多数时候,这个动作只是销售流程的合规要求,投资者即使做完了评估问卷,对自己能够承受的风险和可以获取的预期收益,依旧没有清晰的认知。那么,到底有没有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可以快速地帮助我们了解自己能够承受多少风险呢?

在这里,我教大家一个简单易用的方法——工资测算法。

依次问自己四个问题——我现在手里有多少钱可以理财?我一个月能挣多少钱?如果亏掉一个月的工资,我难受么?如果还可以接受的话,两个月、三个月……大概亏掉几个月的工资我会开始坐立难安呢?

如果你现在有10万元可以拿来理财,而你每个月的收入是1万元,可能有些人觉得亏1个月工资,没什么感觉,投资嘛,有赚有亏很正常,可以接受;亏两个月?哎呀,忍一忍应该也能撑过去;亏三个月?不行了,三个月的活儿就这么都白干了呀,我受不了了……好,那我就可以知道,你大概可以承受三个月左右的工资亏损,也就是3万块。这笔可承受的损失,占你可投资资产10万元的多少呢?30%。也就是说,只要亏损幅度在30%之内,投资风险你还是可以承担的。当然,这个结果已经算是很高的风险承受力了。毕竟在长期投资的过程中,如果坚持正确的投资策略,总资产量下跌30%发生的概率还是相对较低的。

为什么会建议大家用这一方法来量化自己的风险承受力呢?因为如果我直接问你,你能承受亏损多少的风险,你一般都会回答:亏损?我可不要亏!但是你也知道,如果不亏,只做保本策略的话,收益率自然也不会那么高,甚至连通胀都跑不赢,只能眼看着自己手里的资产的购买力逐年下降。所以,要先量化自己的风险承受力,才可以清晰地找到此范围内,预期可获得的回报是多少。

假设你通过测算,知道自己可以承受15%的波动性风险,也就是说,你抗得住亏15%的“痛”,那么,市场应该“回报”你多少的预期收益率呢?最适合你的股权、债权、另类资产的比例,又各是多少呢?下节你就知道了。

第9天总结

在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资产配置比例之前,我们要对自己有一个充分的认识,无论是设立合理的投资目标(比如参考无风险利率,我们以存款利率为例,在此基础上增加5%作为年化收益的目标),还是量化自己能够承受的投资风险(测试自己亏百分之多少的时候感到无法承受),都可以帮助我们找到这一比例。你不妨今天就行动起来,先给自己做这样一个测试。

大数据回溯——1.6亿中的最优解

在上一节,我们量化了自己的风险,那么接下来,我们要测算出自己“应得”的回报大概是多少,并找到获得这一回报的方式,也就是各类资产的最佳配置比例了。这个过程可不像之前找风险承受力那么简单,需要一些“黑科技”来帮忙。

首先,我们需要做一下各类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我们要将过去五年中国市场上的各类产品——包括3000多只公募基金,能找到数据的约25000只私募基金,银行理财、国债、黄金等各类产品和投资标的,既往的收益率和波动率数据拿到,并按照股权、债权、商品为区隔,进行大类资产的分类。

随后,我们要对区分好的各大类资产进行大数据测试(见表2-8)。以A/B/C/D分别对应四大类资产(现金、债权、股权、另类)的权重,每个权重分别赋予0%到100%的不同比例,在四者加总等于1的前提下,A/B/C/D的不同比例即构成了不同的投资组合。就这样,在我们的数据模型中,一共产生了1.6亿个有效组合。

表2-8 数据回溯测试举例

 

随后,我们将过去五年各大类资产的收益率和波动率的相应数据,代入到这些组合中,通过数据回测,就得出了每个组合在过去五年里其投资收益率和波动率的具体数值。即,这是大类资产和各类产品的交互计算结果。

如果我们画一张直观的图,用横坐标表示风险,纵坐标表示收益,那么,各类资产配置组合按照测算出的风险和收益率数值一一对应之后,就如图2-5中的ABCD一样,散落在区域的不同角落,也代表着不同的风险和收益的“性价比”。

   

图2-5 各大类投资组合示意

在这张图上,ABCD四个投资组合,哪一个更值得投资呢?如果仅靠肉眼判断,貌似从收益高低的角度比较,B是最好的选择,但是风险也偏高;而如果从控制风险的角度来看,A是做得最好的,只不过收益平平。那么,所谓的“最优”,究竟应该如何选呢?

事实上,我们可以从两个维度来寻找“最优”。一个是风险维度(比如图2-6),在承担同样风险水平的时候,明显A的收益高于B,那么相比之下A就是更优。

   

图2-6

另一个维度,是看收益。比如图2-7中,同样收益的情况下,B组合的风险更低,那么,相对A来讲,B就是更好的选择。

   

图2-7

也就是说,在长期投资的过程中,不同的组合配比,即便是承担了同样的波动,收益也是不同的。而从投资性价比的角度,我们当然希望同等风险的情况下,收益越高越好。所以我们按照这个原则,就可以在坐标轴上,在无数个对应着不同回报和风险的小点中,找到一条最优的资产组合曲线,也就是图2-8中的这条曲线,也叫有效边界曲线。

   

图2-8 有效边界曲线

我们将曲线上这些“最优”组合按波动率,也就是风险级别进行排序分群。在波动率接近的若干组合中,我们去寻找那个得到了最高收益率的组合模型,也就是离图2-8曲线最近的那些小点点,看看究竟是将股权类、债权类、另类资产做了怎样的配比,才得到了最好的投资回报。而这一比例,就是该群中的“最优解”。

通过这一数据回溯的过程,普通投资者就可以简单地将自己的风险承受力代入组合中,然后得到在这一波动率项下,最高收益率的那个组合,明确回报究竟如何,又是通过怎样的资产配置比例获取的,进而也就找到了专属于自己的“最优解”。比如你算出自己能够承担8%的波动亏损,假设通过数据回溯的结果,8%的波动率对应的年化回报是12%,而这12%的回报是通过55%的股权、40%的债权以及5%的另类资产配置而得,那么,55/40/5的配置比例,就是属于你的“最优解”。当然,你也可以通过设定自己想要获得的年化回报率,对照数据回溯的结果,看到波动率数值,即自己需要承担的风险,进而考量这一风险值是否在自己可承受的范围内,同时从另一个侧面找出自己的“最优解”。

看到这里,一些思路严谨的读者可能会问,不是说历史业绩不代表未来表现么?那通过历史数据回溯做出来的“最优解”,真的有参考价值么?另外,为什么又偏偏是取五年的数据呢?

非常好的问题!

一个科学的投资组合建议,不应该来自臆想,而应该有其科学的依据。虽然历史业绩不代表未来预期,但从长期投资来看,每个资产类别都有一个相对固定的收益值和风险值,而其究竟是高风险高收益还是相对稳健,则取决于这一资产类别的根本属性。

这样说可能大家会觉得晦涩,我们用历史数据来说话(见表2-9)。

表2-9 各大类资产长期投资下收益率与波动率数据

   

资料来源:Wind,7分钟理财测算。

上表列举了截至2016年年底,各个资产类别的长期投资年化收益率(年化)和波动性(月线)。我们不难看出,从长期收益率上来看,以沪指为代表的A股要好于黄金,好于债市,当然波动性上也是A股高于黄金和债市。美股亦是如此。如果这会儿你对沪指年化13.06%的收益率有怀疑,心想我这几年也在市场里投资啊,我怎么没拿到这么好的收益率呢?那我要告诉你,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你投资的时间还不够长。(当然,还有其他的原因,我们会在后续的章节里继续为你拆解。)

只要你在市场里坚持长期投资,资产价格虽然在短期内有可能被低估,但随着市场有效性的助推,被严重低估的资产就会被其他投资者所发掘、买入,从而带来估值的上升。同理,被严重高估的资产也绝不会一路高歌一直暴涨,终究会在某个泡沫顶端发生转折,被资产持有者因获利了结而卖出,从而估值下降。虽然短期我们看到的是毫无规律的起起伏伏,但拉长投资期限之后,我们就会看到,所有资产价格的增幅,都会回归到一条均值,即表中所示的收益率上。因此,用历史的数据进行回溯测试,在制定长期投资策略的时候,是有其参考价值的。

至于为什么我们选择的是过去5年的数据,是因为在新兴市场中,通常3~5年会是一轮经济周期(发达市场的经济周期大概是5~7年)。在这样的一轮周期里,经济会出现繁荣和放缓,反映到股市,就可能会经历一波牛熊的转换。我们可以回顾一下从2011到2016的5年,其中2011到2014年,是偏熊市的,沪指从3000点跌到2000附近,疲弱震荡;而2014年到2015年中旬,就是一波牛市行情,一路上涨到了5178点;随后2015年年中开始再跌下来,到2016年年底的3000点附近。或者我们再往前追溯一个5年,2006年到2011年期间,市场也曾出现过一波类似的先上涨、再下跌、然后反弹震荡的行情(见表2-10)。如果接下来新兴市场依旧呈现这样的规律,大约每5年一轮行情,那么过去5年投资市场各类组合的收益率和波动率,对于我们判断未来的投资收益,以及可能面临的波动风险,就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

表2-10 1999~2015年沪指阶段性行情的涨幅

 

至此,你已经在大数据回溯测试的帮助下,找到了专属于自己的“最优解”,同时也理解了“最优解”的由来。接下来,就可以将具体的产品,放入到“最优解”中相应股权、债权、另类资产的比例中了。比如最简单的做法,你可以在股权的配置里,选择一些股票型基金;在债权的配置里,选择一些债券型基金或者银行固定收益类产品;在另类资产中选择黄金等相关的投资产品。那么,接下来我们就要面临一个新的问题了——市场上有那么多产品,究竟哪些适合放入相应的大类资产配置中呢?作为一名普通投资者,又应该如何挑选出好的产品,以获取更好的回报呢?下一章我们将会进行详细介绍。

     

第10天总结

通过对股权、债权、商品等大类资产进行不同比例的赋权测试,并代入过去5年的市场数据,我们会找到在同等风险的情况下,获取收益最高的投资组合的比例是什么。而这些组合,由于对应着不同的风险等级,投资者就可以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个“最优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