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7分钟理财正文

那些年,阻挡你有钱的四个误区拒绝“穷人思维”再理财

参考君 7分钟理财 2020-11-13 32 0 理财


那些年,阻挡你有钱的四个误区

 

在这一节,我们来跟大家探讨一些在投资的道路上,每个人都可能会陷入的观念误区,或者说是那些年,我们一起走过的投资弯路。

拒绝“穷人思维”再理财

我们经常会在一些鸡汤文里,看到这样的话——年轻的时候,投资自己比理财更重要。这句话,真的是一句正确的废话!投资自己,在人生的任何时候,都是重要的。而这句话的核心观点,无非是给那些收入不高,又追求超前消费的年轻人,找到一个完美的借口——我没储蓄,是因为我都投资在自己身上了。但关键是,你投资之后真正得到的“收益”在哪里呢?

现在的年轻人,无论月薪几千还是年薪几十万,几乎每个人,都正在或曾经是一名月光族。那么显然,月光不是因为薪水多寡;摆脱月光,也并非完全不能实现,关键是要做出第一步的改变。

那么,是怎样的改变呢?

我们都知道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盈余=收入-支出,所以我们理直气壮地“月光”——因为都花完了呀。而如果想要让盈余摆脱那个大大的零,就只有提高收入的“开源”和减少支出的“节流”这两条路了。一下子让你开源确实有点难,那节流,可不可以呢?

一看到要节流,很多人就要“耍赖”了——我也想节流呀,可我就是做不到嘛。薪水那么低,消费那么高,跟朋友吃饭逛街、旅游玩耍、兴趣爱好哪项不要烧钱……是啊,通过控制消费而实现攒钱的目标,确实挺难的。那么,你看这样好不好,我来把上面的公式调整一下,变成——支出=收入-盈余,怎么样?

 

看起来我好像是在逗你玩儿,但其实我是很认真的。意思很简单,在下个月拿到收入之后,先不要随心所欲地花钱,最后再看到月底了还剩多少,而是先把想“盈余”的部分强制储蓄起来,比如月薪10000的人,每个月强制自己储蓄10%,也就是1000块,应该不算苛求吧。储蓄做完了之后,我们再用剩下的钱去消费,量入而出,是不是觉得对贪婪的抵抗力稍微强了那么一点点?这个时候绝对不要妄想借助信用卡帮你偷懒!把这些扩大消费的猛兽都“物理隔离”起来,才是“脱光”路上自我管理的良好态度。

只要你迈出了这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很快你就会看到自己攒出的一丢丢本金了。接下来,你或许会热泪盈眶地想问:然后我应该怎么打理这来之不易的“第一桶金”呢?

拿去买银行理财?貌似跑不赢通胀的投资都是耍流氓;拿去炒股?听说炒股风险特别大,万一亏了,也太肉疼了;去投P2P?看着收益挺稳定的,但是总担心万一哪天跑路了怎么办,毕竟新闻里说出事儿的可不少呢……唉,好纠结。

没错,固定收益类产品,虽然风险低,但是收益从长期来看也无法抵御通胀;而直接单一地投资股票,风险太高,也不适合没有经验的投资者。其实,对于大多数的理财小白来说,选择基金投资,并坚持长期定投,是一个性价比较高的选择。所谓基金定投,就是在约定的时间,以约定的金额,买入约定的基金。这种被动投资的方式,可以使得我们在市场低位多买、高位少买,通过长期价值投资,有效摊低成本,避免我们一次性买在高点,苦苦“站岗”,陷入漫长的等待。市场下跌的时候,由于基金价格也会随着下跌,那么你当期定投买入的份额就变多了;而等到市场回暖的时候,你前期逐步积攒的份额,就可以随着市场上涨而获利了。

如果你从2011年开始,每个月存下1000元钱,并且用定投的方式投资一款排名中等的混合型基金,虽然从2011年4月到2017年12月,股市穿越牛熊,经历了一波大起大落,大盘点位变化并不算大(沪指从2932涨到3307,涨幅12.95%),但到2017年12月底,你的账户里应该已经有了超过48%的收益,连本带息加在一起,有12万多元钱了(见表1-1),买一个代步小车的愿望就这么简单地实现了,再也不用“上车是个包子,下车是个饼”地去挤地铁了,想想有没有点小激动呀……

表1-1 定投收益测算

   

资料来源:Wind,7分钟理财测算。

而如果你学会了更科学的理财方式,知道如何挑选基金,选中了一款排名前20%的基金并一直定投的话,这6年多坚持下来,你的收益将超过90%,账户中的总资产将接近16万元(见表1-2)!除了可以买个小车,还可以痛痛快快地来一场欧洲游,再奖励自己一个名牌包呢。

表1-2 定投数据测算

   

资料来源:Wind,7分钟理财测算。

看到这里,我相信一定有人内心想尝试,却还是想在行动上给自己的偷懒找借口,于是假模假式地说:“哎呀,你不是说投资理财很复杂嘛,那我先把理财这件事学透了,再开始投资呗。你也知道我这个人嘛,就是有拖延症的,嘿嘿……”

你嘿什么嘿,拖什么拖?你每天闹钟响了就按,快递到了就拆,零食买了就吃,你告诉我你哪来的拖延症?!记住,投资理财的第一步,就是不要轻易地花掉你现在的钱和预支你未来的钱,不要荒废货币在你手中的时间价值,趁你还年轻,赶紧动起来吧!

第2天总结

想要积累自己投资理财的第一桶金,就必须学会强制储蓄。利用“支出=收入-盈余”这一公式,先完成当月的攒钱计划,再开始合理消费,你才有希望实现从“0”到“1”的改变。不要小瞧你每月攒下的千儿八百块钱,时间的力量和科学的投资方法,会在不经意间,帮助你实现人生中的那些“小目标”。

杀死“追涨杀跌”者

在投资的过程中,我们普遍有一种心理感受上的共识——亏1块钱的痛苦,要远大于赚1块钱的快乐……而人在痛苦的时候,难免做出一些不明智的决定,比如,在市场波动的时候盲目止损。

可能很多人不理解,甚至搬出了股神巴菲特的理论——你看,股神都说,投资的第一秘诀,就是不要亏钱呀,你怎么还敢挑战股神呢?

我们并不想、也不敢轻易挑战股神,只是对于要不要止损这个问题,不同人的投资目标和投资方法不同,答案也应该不一样。

如果你是一个股票老手,而且属于技术分析派,那么当你发现自己的投资现状背离了交易逻辑,就必须果断止损,不能有任何延误或者抱有任何侥幸。通常,这些老操盘手会用“鳄鱼法则”来解释止损的重要性——如果你被一只鳄鱼咬住了脚,而你试图用手去抗争,以拯救你的脚,那么,鳄鱼便会同时将你的手脚都咬住。而此时你越挣扎,被咬住的就越多……所以,一旦被鳄鱼咬住脚,你能够保命的唯一选择,就是牺牲掉那只脚。

被鳄鱼咬住,一不小心,还可能丢掉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东西——生命。股市也是一个残酷的地方,一不小心,就会丢掉对我们来说,仅次于生命的第二重要的东西——

【小知识】

 

鳄鱼法则

这是经济学交易的技术法则之一,也叫“鳄鱼效应”,它的意思是:假定一只鳄鱼咬住你的脚,如果你用手去试图挣脱你的脚,鳄鱼便会同时咬住你的脚与手。你愈挣扎,被咬住的就越多。所以,万一鳄鱼咬住你的脚,你唯一的办法就是牺牲那只脚。

如果你是位价值投资者,那么,止损其实是违反你投资的初衷的。你为什么要在贵的时候买进,便宜的时候反而卖出呢?难道一样东西,不是贵的时候风险更大,便宜的时候风险更小吗?巴菲特曾经在一次演讲中问投资者——如果你打算终身吃汉堡包却又不养牛,那么你希望牛肉价格更高还是更低呢?如果你只是买车但并不生产车,那么你愿意车价更高还是更低呢?

若是市场或个股一直上行或者一直下跌,那么“止损”的策略倒还好,最大的损失,无非也就是少赚。但我们都知道,市场不会一直单边上行或下行,最常见的情况,就是忽上忽下的震荡格局,而如果你在这样的市场中反复“剁手”,大多数的下场,不是市场“收割”了你,而是你对自己做了了断。

曾经有券商统计,投资者大部分的亏损,是由错误止损造成的。市场稍微一个小震荡,很多心理脆弱的投资者就马上割肉认赔,还美其名曰“及时止损”……但其实,止损只是防止亏损的手段,其本身并不产生任何价值。

而前文中我们提到的基金定投的模式,就是鼓励投资者坚持长期投资,以获取稳定回报。因此,止盈不止损是个方法。其实这个情况很好理解,定投,作为一个时间周期较长的投资计划,本质上是平摊成本,积少成多,等待市场大涨。如果期间稍一亏损就赎回,就相当于之前的积累功亏一箦,后面即便大涨,前期的定投也没有意义了,因为你早已赎回了筹码。在定投的过程中,我们不仅不怕亏损,反而是欢迎市场下跌回调的,因为出现了更好的机会,让我们可以在较低的价格上买入优质的投资标的。所以,出现亏损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盲目止损。

盲目止损,是我们在投资道路上败给人性的一个缩影。而事实上,无论市场是涨还是跌,我们都在经历投资情绪的折磨——市场跌了,我到底是该买,还是该卖呢?如果我买了,万一接下来继续跌怎么办;如果我不买,万一错失了补仓良机怎么办……市场上涨的时候,人性的表现也是一样的——买么?万一追高了怎么办;不买,万一继续暴涨我不是少赚了么……看起来,只有市场不涨不跌的时候,你才能活得现世安稳,岁月静好。可是,不涨不跌,你把钱放在市场里干啥呢?它又不给你利息。所以,说一千道一万,道理我们都懂,但就是过不去这个坎。

事实上,如果你能认清投资过程中,那些受人性中的不理性情绪影响所带来的局限,你就应该主动放弃零散无谓的短线交易,而选择坚持长期投资。

举个例子,很多人都知道一个简单的道理,股票投资的优点是收益比债券要高,但缺点是波动性大;也就是说,如果只投资股票,可能有亏有赚(见表1-3)。那怎样做才能扬长避短,获取更高的回报呢?

表1-3 2003~2016年,中国市场不同投资年限,股票市场回报高于债券市场的概率

   

资料来源:Wind,7分钟理财测算。

表1-3是在2003~2016年,在中国市场上分别投资股票和债券,不同的持有年限的情况下,股票市场回报大于债券市场回报的概率。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到,如果你只持有1年股票,那么只有38.5%的概率可以跑赢持有债券的收益。如此低的概率,你还真不如去安稳地买债券呢。而如果你坚持持有到5年,那么就有超过一半的概率,你可以获得高于债券的回报。而如果你愿意坚持超过10年,那么将有75%的概率,你投资股票的收益会高于债券。换句话说,如果你吃不了股价忽上忽下不时亏损的苦,那么不妨通过拉长投资年限来降低亏钱的概率。

所以,在与人性、与市场、与时机共同战斗的投资道路上,只有清醒地认识到自己非理性的不足,才能心明眼亮地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投资渠道和方式,避免不必要的失误。也只有这样,才算对得起自己辛苦攒出来的“第一桶金”。

第3天总结

每个人都知道,在投资的过程中,要在别人贪婪的时候恐惧,在别人恐惧的时候贪婪。但大多数人都被人性的弱点所绊倒,或是盲目止损,或是追高买入。个人投资者在专业知识不完善的情况下,应该放弃对波段性投资收益的追求,选择长期投资,从而降低亏钱的可能性。也只有“少亏”,才能帮助我们在投资的道路上,真正地实现“多赚”。

分散投资=分散风险?No

每次我给身边的朋友“科普”资产配置重要性的时候,他们都会在一开始时就说,哎呀懂了懂了,这有什么难的,不就是把钱拆开、多买几样么,于是也不听我把话讲完,就一溜烟儿地跑开,盲目地“自我配置”去了。过几天,一脸哭丧地回来找我,说你快帮我看看,我咋配置完,一点钱没赚,还亏了呢?!一打开他的交易软件,20只股票,15只基金,外加8家P2P,把本来就不多的本金,拆得跟饺子馅儿似的,真正地实现了配置……配置了个稀碎。

开篇我就说过了,投资理财是个看似简单,但真正做起来确实有一定门槛的学问。所谓要在投资的时候分散配置,绝不是像去菜市场买菜,称仨土豆,挑一棵大白菜,来半斤五花肉,最后再掐两根儿葱那么简单。在具体配置之前,要综合考量你的资金状况、家庭生命周期、投资经验、风险承受力,才能知道怎么样的分散配置比例是最适合你的。

这里所谓的分散,指的是资金在股权类、债权类、商品类或另类等大类资产之间的分散。之所以要分散在各个大类资产之间,是由于各类资产的本原属性,使得它们基本上不会出现同涨同跌的情况。比如,股市大涨的时候,一般债市都是表现平平;而债市大涨的时候,商品类资产也并不会随之大涨。换句话说,各大类资产的涨跌走势之间的相关性是很低的,而只有将资金分散在相关性较低的资产类别中,才能够在长期投资的过程里,获取稳定收益的同时降低投资风险。而如果你把钱都拿去买了20只股票型基金甚至是20只股票,看似每只标的的比例很低,资金从金额上被分散开了,但是当熊市来临,股票市场出现下跌时,你所有的投资标的都会面临亏损,风险并没有分散开。这种做法,不叫资产配置,不叫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这,只是把蛋用不同的塑料袋分装起来,整齐地放在了一个根本不知道适不适合你的篮子里罢了。一旦篮子落地,你所有的鸡蛋,都将无一幸免……

那么,通过资产配置来进行分散投资,究竟可以对收益的提高起到多大的作用呢?我们先用一些既往数据来简单对比一下(见表1-4)。

表1-4 2011~2016年,不同理财方式之收益率对比

   

资料来源:7分钟理财测算。

 

巴菲特常说,“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这句话的重点是,配置多个“篮子”的重要性,然而大家常常做的是,把“不同的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表1-4是2011年4月1日至2016年7月22日,不同的理财方式所获得的不同收益率情况。如果你最初只是单纯地觉得股市应该赚得比较多,于是把资金都投在股票市场上,我们就以投资上证50为例。5年的时间里,上证50从2126点经历了一波震荡-拉升-下跌-再震荡,犹如过山车式的行情,到达2157点(见图1-2)。而此时的你,虽然一直身在其中,但点对点来看,5年的总回报只有1.4%,除了“曾经赚过”的经验之外,从收益上来看,基本就是白玩儿,跟把钱丢在银行账户里做活期没什么区别。

   

图1-2 2011年4月1日至2016年7月22日上证50走势图

资料来源:Wind。

而如果你只是做了一个简单的资产配置,将资金的55%拿去做了银行理财,剩下的45%去投资了上证50,那么5年下来,整体收益率将提升至17.5%。而如果你除了懂得分散投资的理念之外,还知道如何管理自己的资产配置比例,每两个月做一次“再平衡”,那么你5年的总收益将提升至35%,平均算下来年化回报将超过6%,战胜通胀、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的目标就这样毫不费力地达成了。

这还只是相对简单的做法,没有加入市场策略、仓位控制的操作,也没有对投资产品进行任何的挑选。而如果你能掌握上述的几个升级大招,收益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看到这里,你或许想问,既然资产配置这么好用,那么怎样的配置比例是最适合我的呢?

如果你身边有专业的理财顾问,那么他可以通过量化你的投资目标,借助历史数据的回溯测试,给到你一个资产配置的比例建议。你就会知道,如果自己有100万元的可投资资金,分别在股权类、债权类、商品类或另类资产中各投多少资金是最适合的。同时,在确定了各大类资产的投资金额之后,他还应该指导你如何在每类资产中挑选优质的产品,以实现配置方案的落地,并定期帮助你回顾自己的资产配置比例,做好再平衡。当然,这里提到的具体每一步,我们都会在后面做非常详尽的说明。

而如果你没有专属的理财顾问,也没有测试的工具,那么有一些简单的做法可以参考。比如你知道股票收益高,如果想多赚钱,可以多买点儿;但是风险也大,所以也不能拿所有的钱去买。那么,究竟应该如何把握这个“度”,拿出可投资资产的百分之多少,去买股票或者股票型基金呢?这里有个80定律可供参考,也就是用80减去你的年龄,剩下的数字,就是你可以放进高风险类投资,或者简单理解为股权类投资里的最高占比。

   

比如你今年35岁,那么你用80-35,也就是拿出不超过可投资资产的45%去做股权类投资,比如去买一些股票或者股票型基金,就是相对可行的。但是也要提醒大家,这个算法虽然简单易操作,但是一刀切的方式其实比较粗糙,而且对不同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也没有区分,并不能算是专业的资产配置方案。

为什么这么说呢?

同样是35岁,如果你是一个“钻石王老五”,没有什么家庭负担,之前有过炒股的经历,风险承受力又相对比较高的话,那么可以把股权类的配置比例适当调高一些,以获取更好的回报;而同样是35岁的隔壁小王,已经上有老下有小,老婆还准备再生个二胎,这时候,如果小王盲目地追逐收益而忽略风险,就有可能影响家庭的正常生活。

所以,一套专业的资产配置方案,不是千人一面地按照菜谱去市场采购那么简单,它应该是分析了每个个体投资者的差异之后,提供的千人千面的专属理财规划。而想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配置比例,挑选出真正好的产品,还是听取独立、公正的专业机构的投资建议才靠得住。

那位把钱投在10个平台上的朋友,你现在懂了吗?

第4天总结

资产配置,可绝不是随便买点理财产品那么简单。这里所说的“资产”,指的是股权、债权、商品等大类投资资产,只有把资金在大类资产之间进行分散,才能够借助于它们之间的“涨跌互现”,实现降低风险的目的。资产配置也不应该是千人一面的产品组合,而应该是基于投资者不同的风险偏好、投资目标、家庭生命周期等要素,量身定制的一套投资建议。

揭开“权威”的遮羞布

本节是一个小故事,本意并不是要调侃理财产品的销售方,只是希望通过对某些销售现象的描述,让你知道,与其过度依赖于别人的建议,不如自己多了解些投资知识,或者借助一些客观的评估机构、工具,让自己对每笔投资都做到心中有数。

在过去,提到投资理财,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可能就是去附近某家银行、券商之类的金融机构,找那里的理财师,问问人家应该买点啥。毕竟我们都是投资菜鸟,人家是专业的嘛。而如果你真的去过,有过一些经历,那我猜测,你们的对话大概是下面这样的……

 

整段对话下来,不算特别满意,但又挑不出人家什么毛病;总觉得哪里怪怪的,但又说不清到底哪里有问题……问题在哪里呢?我举个生活中的例子,你就懂了。

假设你过去一段时间忽然开始咳嗽,吞咽的时候感觉嗓子也很疼,吃了点止咳药或者家中常备的消炎药,却总是没见什么起色,于是你决定去医院看看医生。

当你和医生面对面坐下,医生一般会先问你一些问题——哪里不舒服,不舒服多久了,有什么反应,最近生活习惯有什么变化,之前吃了哪些药,吃了多长时间,过去有没有什么病史或者过敏史,等等。

简单询问之后,医生可能会让你张嘴,用压舌板压住你的舌头,让你“啊……”,看看里面是不是有红肿;或者挂上听诊器,听听你肺部是不是有异常。接下来,医生可能要开出一张化验单,让你先去验个血,或者拍个胸片,拿到化验结果之后再来找他。

而等你拿到血液检测结果或者X光片之后回到诊室,医生会将血液检测报告中的数据,或者x光片中的影像信息,结合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和过去的从医经验进行综合分析,然后告诉你,你到底得的是肺炎、扁桃体炎、上呼吸道感染或是其他疾病,总之会给你一个确诊的结果。这时即使医生不说话,你也会迫不及待地问医生:“那我应该吃点什么药呢?”随后医生会给你开出相应的处方,告诉你怎么吃、吃多久,同时饮食上要注意哪些忌口,生活作息上要多睡觉、少讲话,大概一周就可以康复了,如果还是没有缓解的话就随时再过来,最后在病历上写下这些内容,以及两个字——随诊。

回家之后,你一定也会老老实实地听医生的话,按时吃药,注意休息。因为,你是如此地珍视生命,关注健康。

在上面这一大段对就医过程的描述中,我们出于对医生专业度的信任,而将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生命,托付给了他们。与此类似地,很多人把他们人生中仅次于生命,第二重要的东西——钱,托付给了理财经理,得到的却是什么呢?

我们不妨把之前那段对话拿出来再看一遍。

   

这样对比着看,是不是就知道哪里不对了?!

没错,医生给患者看病,一共做了五步——询问病情,利用仪器检测,获得量化数据,结合临床经验进行确诊,开药。

而在大部分的金融机构,理财师们只会简单地询问“病情”,并不会接着对我们的投资现状、财务目标等进行任何的所谓“仪器检测”,自然也就无法获取任何有价值的量化数据。比如,“如果要为退休金做准备,您需要从现在开始每个月攒多少钱”“如果12年之后您想送孩子去美国读书,目前手中的教育储蓄,需要达成每年百分之几的回报率”,等等。大多数理财经理本身又没有丰富的从业经验,在无仪器、无量化、无数据的情况下,唯一能做的,就是直接把“药”丢出来——投点基金吧,买点保险吧,来点金条吧……

他们具体又是依据什么,推荐了哪些“药”给到你呢?你想买银行理财,他会告诉你银行理财的收益赶不上通胀,不如考虑这款万能险吧(这可能是因为卖保险奖金更高);如果你觉得万能险收益也不够高,他会从代理销售的基金池里给你推荐某款股票型基金(这可能是因为行里最近和这家基金公司的合作比较密切);你嫌股票型基金波动性大,他会从基金池里再给你找出一款债券型基金(这可能是因为行里考核综合业绩,而他这个月“债券基金”一项的业绩目前还在挂零);你说担心人民币贬值,他会建议你买海外基金,说可以对冲人民币风险(这可能是因为海外基金的奖金比国内基金更可观);你说自己对海外市场不了解,他会说那就买点金条吧,这个抗通胀。(这可能是因为……反正你就是不能这么空手走出银行大门!)

发现了么?他关心的,并不是你目前的投资状况是否健康,也不是帮你找到最适合你的资产配置模型,更没有全市场地去搜罗所有好的产品,在仔细研究之后优中选优地推荐给你。至于你的收益嘛……如果接下来市场上涨,他会说你看我给你推荐的不错吧,你再买点这个那个吧;如果接下来市场下跌,他会说最终的投资决定都是你自己做的啊,他的销售流程可都是合规的……

可是,作为“理财科”的医生,那个最关键的问题——投资者到底哪里病了,为什么需要吃这款药,恰恰被忽视掉了。他们只知道,这款药是“老字号”“大品牌”“去年销量领先”“老板说这个月必须得卖出去十盒”,至于治不治你的病……随缘吧,反正也治不死。

就这样,很多普通投资者抱着“医生怎么着也比自己专业些吧”“要不就先买两款试试”,甚至是“唉,来都来了,也不能空手回去啊”的想法,在还不清楚自己的“病情”和“治疗方案”的情况下,就糊里糊涂地买了一堆“药”回去,满怀期待地希望自己的身体可以好起来,钱包可以鼓起来。然后……就没有什么然后了。

 

而真正的理财顾问,应该是既要询问客户的理财现状,又要关注客户未来的投资目标,通过了解其真实的风险承受能力,找到在其可承受的风险范围内,那个最优的资产配置组合比例,同时结合自身经验,在市场上的万千产品中,挑选最优质的投资产品给客户,帮助客户做好从资产配置到具体产品的实施,并能够在未来,持续关注整个市场动态以及客户具体的资产变动情况,适时地给出再平衡建议,对相应产品买入或卖出,以实现客户资产的长期稳定增值,最终实现客户不同人生阶段的各类理财目标……

听起来很神圣,没错,其实这种完美的状态,对于很多理财经理来说,在入行的第一天起,就作为了自己的职业理想,他们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给到客户的。但目前大部分金融机构,对理财经理的业绩考核,是以销售指标的完成度来衡量的。所以,只要你买了理财经理推荐的产品,无论是什么,基本都会纳入他的佣金计算体系。而买入之后,产品的表现如何并不影响销售人员的业绩完成率以及接下来发放的奖金薪资。也就是说,只要你买了,他就赚完钱了,他没有必要对你的投资表现也就是盈亏负责任。而如果市场下跌,一般投资者都会对销售人员的专业度产生怀疑,这时销售人员无论给出怎样的产品调整建议,都很难被客户接受,容易招来不满甚至投诉。而一旦投资者决定止损离场,很有可能把资金转移出该金融机构,这就更会影响到该销售人员的业绩……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理财经理根本无法坚定初心地认真提升自己的专业度,做一个专业的“医生”,而往往把大量的精力放在寻找客户和产品营销上,变成了一个“卖药的”。

当然,我们绝对不是说市场上的理财经理都不负责任,只是在这个行业的“体制怪圈”里,尤其是奖金制度的刺激加上相应量化工具的匮乏,理财经理很难保证其“中立性”,为投资者推荐最佳产品组合。所以,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就要求我们普通的个人投资者,不能做一个什么都不懂的“甩手掌柜”,而要对一些简单的投资理念和策略多一些学习和了解,用知识武装自己,才能识别出那些营销上的套路,不再做那个不懂辨识的投资者。

第5天总结

目前市场上的理财经理,大多因受雇于金融机构,仅能从自家机构的产品池中进行理财产品的推荐,无法完全中立客观地从客户的角度出发,提供最为有效的理财建议。同时,整个市场的营销环境以佣金制导向为主,也使得理财师无须对客户的整体投资表现负责,专业度不足的现象较为普遍。在这种情况下,普通投资者不能对自己的投资采取“放任委托”的态度,必须学习些基本的理财知识,才能对理财产品有客观的辨别和判断,以免落入营销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