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25企业英雄

TOP25企业英雄

念书的时候,我们争论哈姆雷特到底是英雄还是懦夫,李尔王是愚蠢的还是其贪婪女儿的受害者,拿破仑是伟大的将军还是掠夺土地的暴君。但我们从来不用争论山姆·沃尔顿是恶棍还是英雄,他靠经营沃尔玛发家:这是好事还是坏事?迪士尼的迈克尔·艾斯纳呢?他是暴发户还是企业的救星。

橄榄球明星乔伊·蒙塔纳是一个名人,他对社会的贡献几乎被人们神化了。毫无疑问,他对社会确有贡献,但是,如果和山姆·沃尔顿或李·艾柯卡相比呢?谁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艾柯卡不会像乔伊·蒙塔纳般地在球赛第四节落后的情况下反败为胜,但却让克莱斯勒在1981~1982年那几个艰难的季度里起死回生。这是惊心动魄的一幕,如果艾柯卡失败了,后果将不堪设想。

不仅克莱斯勒的115948个员工要失业,而且那些与汽车制造相关的产业如轮胎、铝、钢、汽车玻璃、座椅皮革业等的供应商也将随着克莱斯勒的倒闭裁减员工。艾柯卡拯救的不仅是克莱斯勒11万多个工作岗位,而是超过30万个工作岗位。而乔·蒙塔纳拯救了几个工作岗位呢?

蒙塔纳让球迷蜂拥进入球场观看比赛,间接地繁荣了票贩子和卖热狗的小贩的生意,这当然没什么不好。但是,艾柯卡拯救的不仅是热狗的品种,而是每小时20美元的技术岗位。30多万个员工都应该感谢艾柯卡,是他让这些员工可以度假、买第二套房、送孩子上大学。

通用电气的总裁杰克·韦尔奇是不是比艾尔顿·约翰更重要呢?罗伊·瓦格洛斯(Roy Vagelos)在执掌默克公司时,开发了多种抗病的创新药,他是不是比朱迪·福斯特、戴安娜王妃、奥尼尔(篮球明星)更重要呢?如果由一般人来投票,大家可能会选择韦尔奇和瓦格洛斯;但实际上唐恩都乐(Dunkin Donut)甜甜圈广告中的面包师,可能比上面提到的大部分人还要出名。

在商业上,我们通常将两种人称为企业英雄,一种是创立公司的人,另一种是经营公司的人。这些20世纪90年代“看不见的手”会使亚当·斯密都刮目相看,这些分布在各个国家的企业家正在全球范围内履行着资本家的使命。

只可惜上市公司的企业英雄名单中女性和少数族裔人士很少,只有盖璞服饰的创始人之一的多丽丝·费雪是女性,希望未来更多的女性及少数族裔人士有机会经营上市公司。

或许在读完此书后(这是一项家庭作业),林奇的三个女儿玛丽、安妮、贝丝以及罗斯柴尔德的两个女儿白纳斯和沙斯采会受到鼓舞,立志成为女企业家。

美国的企业家不是一群只想着乘坐里尔喷气式飞机(Learjets)到全球各地高尔夫球场去打球的守财奴。弗雷德·史密斯不是因为想赚钱才创立联邦快递(Federal Express,或称FedEx),当时的史密斯已经相当富有了,他只是想挑战自我,建立一个比邮局更好的邮递系统。他的成功使得邮局也不得不迎头赶上,现在不论下雨、下雪,还是下冰雹,美国境内的邮件都能隔夜送达。

人们看到这些企业家迅速致富,就将他们与抢银行的恶棍、骗子混为一谈,认为这些企业家自己给自己支付1000万美元的薪水,然后扬长而去。其实,这些钱并不是来自他们的现金薪水,这一点常常被批评者所忽略。

其实,他们的财富大多数来自于所拥有的公司股票。通常你在公司的职位越高,越有可能拿到公司股票而不是现金,公司会分配给高管“股票期权”,也就是未来某时间以特定的股价买进股票的权利。

但是,只有在公司盈利、股票上涨时,公司高管才能从中获益。如果公司不赚钱且股价下跌,那么,这些人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财富流失,还不如领点现金薪水划算。

利用股票期权激励管理者,使得公司的管理层与股东利益攸关。当股票上涨,管理者受益时,其他投资者也同样从自己购买的股票中获益,这就形成了双赢的局面。

所以,不要眼红迈克尔·艾斯纳从自己的迪士尼股票中赚进5000万美元,反而应该为之欢呼,因为迪士尼在他的领导下兴盛起来,进而带动了股价上涨(10年内增长了11倍),大大小小的投资者都从中获益。

我们敢打赌艾斯纳先生这么做并不完全为了钱,试想一下,他们这样的高层管理者,原本就已经很富有了,为什么还要每天勤奋地工作呢?他是在享受超越竞争对手的满足感,做生意需要精明、力量和机智。董事会和高级管理者的工作绝不像生产线那么乏味。

弗雷德·史密斯创造了就业,而且给了传统邮局一记教训。在这个章节中谈到的商业英雄全都创造了就业机会,但我们却不常听到这样的宣传,我们听到的更多是失业的消息。

单看近几年的新闻报道,你大概会认为工作岗位已经所剩无几,因为每次翻开报纸都会看到大公司裁员的报道。新闻记者不用去深入挖掘这类题材,因为裁员的新闻比比皆是。全美500强的企业在20世纪80年代裁员300万,90年代的裁员幅度也与此不相上下。

对被裁员的个人而言,失业是痛苦的,但这并不会蔓延成全美性的危机,以宏观的角度来看,这种裁员反倒是积极的。其实,企业并不是欢天喜地将员工扫地出门的吝啬鬼,相反,企业一般多采用渐进的方式裁员,即将退休的员工一般不会被辞退。裁员的目的在于:使公司更具竞争力,赢得未来的竞争。

我们可以想象,如果这500家大企业在20世纪80年代没有裁员300万,会是什么样的情形:逐渐膨胀的工资支出将毁了这些公司,它们将无法和更有效率的对手竞争,因为对手可以用较低的成本把它们逐出市场。由此可见,为保留这300万人就业,可能要有1000万或1500万人失去工作岗位,国家也可能因此进入另一次经济大萧条。

本章附表即将列出的25个企业可以分成三大类型:公司维持数十年的增长(如麦当劳、箭牌、雷神等);公司曾经面临衰退,后经某位英雄妙手回春,重整旗鼓;公司历史悠久,业绩平平,当人们认为其风光不再的时候,它却柳暗花明迎来第二次繁荣。

克莱斯勒属于重整旗鼓的企业,高露洁、联盟信号(Allied Signal)、卡特彼勒(Caterpillar)、房利美公司及花旗银行等,也都是这方面的代表性企业。在这些峰回路转的企业案例中,可口可乐、吉列、摩托罗拉、默克表现更为突出,它们经营业绩骄人,一直保持高增长率。

在房利美的成功故事中,有两个英雄人物—大卫·麦斯威尔和吉姆·约翰逊。房利美全名为联邦国民抵押贷款协会(Federal National Mortgage Association),是美国国内承揽房屋贷款最大的公司,在大卫·麦斯威尔加入之前,公司的经营极不稳定,常常前一年赚钱,隔年又亏钱,徘徊在破产边缘。麦斯威尔将公司重新整顿后,公司每年稳定地盈利。

约翰逊于1991年接管房利美公司,在其经营下,公司的收益增长一倍,增长更具可持续性。公司的业务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数百万户美国家庭,但是它只有3000名员工,以公司的规模而言,人力可说是相当精简。

许多人的工作都取决于房利美是否有能力提供贷款,如果该公司经营不善或出现问题,将导致新房市场及二手房市场的崩盘,相关的建设公司、地毯业、不动产中介、保险经纪人、银行、日用品商店、五金行、家具店等行业,都将因此受到影响。

惠普从前是一家制造电子工业测试设备的老公司。在随后的附表中你可以看到,在1975年时,惠普的营业额为9.81亿美元,20年后,营业额已接近300亿美元。目前,测试设备部门的营业额仅占公司营业额的11%,其他78%的营业额来自打印机及电脑。15年前,惠普从未生产打印机,但现在已蜕变为业界巨人,每年卖出价值90亿~100亿美元的打印机及相关产品。高品质的打印机树立了惠普的品牌,也带动了其电脑的销售。1995年,惠普已名列全世界第六大个人电脑厂商。

惠普公司的经营规模1975年不及IBM的1/15,1995年其规模成长为IBM的一半,这种成长和兴盛都源于鼓励员工发明新产品与发展新构想,而推行鼓励这种创新的人则是公司总裁约翰·扬。

这些促使公司更具竞争力的举措,可以追溯到1982年。当时美国遭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不景气的阶段,汽车工业前景一片黯淡,失业率居高不下,所有的美国人都可以感受到国势欲振乏力。

在这种危机下,企业界领袖们做了一个重要决定,他们决定改变传统的经营方式。在1982年以前,他们受制于每次经济周期的影响,在经济繁荣期就增加人力,当景气衰退时就开始裁员。现在,当生意不好时,公司首先考虑减少加班时数,并让老员工先行退休。

自从1982年以来,所有企业都追求提高效率,在华尔街这些行动被称为“企业重整”(restructuring)、“组织重构”(rightsizing)、“缩减规模”(downsizing)或“组织瘦身”(getting leaner and meaner),无论人们如何称呼这些措施,它们的主要目的都在于降低成本、提高生产力,不只是为了躲过萧条期,更要创造更多收益以及提升竞争性。

以强生公司为例,它拥有30年持续不断增加盈利的纪录,在旧的体系下,公司根本不会考虑组织重构的需要;但在新系统下,像强生这样健全的公司,也意识到必须不断发展新产品,以保持竞争优势。

现在我们知道为什么公司在过去15年间利润有了大幅提高,从而造成了股价不断创历史新高。目前美国已比1982年时更加富有与繁荣,其中部分归功于企业改变了经营方式,包括裁员以使公司更具竞争性的做法,但是没有人注意到这些变化,他们仍然一味认为许多企业领导人还只顾着打高尔夫球。

企业不再能长久地依恋眼前盛况,也许今年很赚钱,但它们已经开始担忧10年后公司的轮廓,它们不会重蹈泛美、东方、博瑞奈福等航空公司的覆辙,这些公司因缺乏竞争力而结束营业,导致数十万人直接或间接地失业。

使公司更具竞争力不是只解聘几位员工或关掉几盏灯以节省开支那么简单。举例来说,假如某公司投资1亿美元增设新厂,那原班人马可以增加15%的产能。

这额外15%的产能可以使许多人受惠,公司可以提高员工薪资5%,使他们工作起来更愉快;可以降低5%售价使顾客更满意;也可以增加利润,使股东更欢喜。当然,这15%可以用不同的形式来分配,但重点是竞争力更强的公司将在多方面受惠。

还有另一个增加生产力的方法:减少出错,制造更好的产品。减少出错意指减少客户抱怨、减少打电话向客户道歉的次数、减少退货、减少需要修理的瑕疵品等。若公司能将失误率由5%降至0.5%,那么将省下大量用于解决问题和安抚客户的时间与金钱。

在后面,你可以看到一张将小企业做大做强的商业伟人的列表,这是上述就业问题的另一面。如前所述,20世纪80年代有300万人被大公司解雇,90年代的情况也差不多,但也许你不知道,80年代的中小企业实际上创造了2100万个工作岗位,那是因为这方面的报道实属罕见。

没有人统计过这些新兴的小企业究竟创造了多少岗位,但我们知道20世纪80年代成立了210万家公司。有些规模较大,有些成功了,有些失败了。如果我们假设平均每个小企业雇10个人,那就是2100万个新的岗位,这一数字比媒体上宣传的大规模裁员多了7倍。

在这210万家新兴企业中,有一些成功的公司逐渐成为上市公司,其中25家最成功的公司名列企业英雄榜,它们能在短期内达到这种成就,实在令人叹为观止。在1985年时,这25家公司营业额总共是3080万美元,还不到埃克森石油公司的一半,IBM公司当时所赚的钱是25家公司总获利的4倍。

当时,这25家公司新增了358000个工作机会,这些大企业总共提供的工作机会已超过260万个。不过,看看10年后发生了什么事:当表中的大公司在此期间裁掉约42万位员工时,一些小公司却日益羽翼丰满壮大起来,在1995年这些小公司总营业额达到2250亿美元,而且雇用了约140万个员工,足足新增了100万个就业机会。

1975年时迪士尼只是一个小公司,今天却成为这么大的一家公司。沃尔特·迪士尼是迪士尼成功故事中的超级英雄,迈克尔·艾斯纳(Michael Eisner)则是另一功臣,是艾斯纳点醒了曾在瞌睡中的迪士尼巨龙。以往迪士尼曾将一些经典动画片重新推出,但艾斯纳加入后,公司不再沿袭老路。在他的领导下,推出了《狮子王》《阿拉丁》和《美女与野兽》等作品,使迪士尼再度成为卡通电影的主要生产者,同时又为主题公园注入了新活力,并开办了新的主题公园。另外其出版的音乐原声带也和电影一样流行,并且在全世界的商店推广迪士尼纪念品。

1985年,玩具反斗城还是一家中型企业,但今天其营业额已超过吉利及高露洁,员工人数比固特异轮胎公司还多出2万名;而1985年时,沃尔玛超市只是小型企业中最大的,但到了1995年,除了埃克森石油外,它比我们所列的所有大企业还要大。安进公司在1975年时根本还未成立,1985年时员工人数还不到200,今天它却每年生产20亿美元的药品,这些重要的药品不仅帮助了全世界的病人,而且使安进在1995年的收益超过3亿美元,其企业英雄为乔治·罗斯曼斯(George B. Rothmans)及高登·宾德尔(Gordon Binder)。

接下来要谈的是罗斯·佩洛特所创立的电子数据系统公司(Electronic Data System, EDS),此公司后来在1984年被通用买走。佩洛特原为IBM工作,他曾试着建议IBM替其他公司解决资讯处理问题,但IBM并不感兴趣,所以他离开IBM而自创EDS公司。1975年EDS拥有1亿美元的营业额,1985年跃升为34亿美元,1995年达到了100亿美元。佩洛特于1986年离开EDS,但公司仍然快速增长,看来通用的收购真是物超所值。

由此可见,企业英雄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至少已有20年IBM未曾出现这种英雄般的领导者,这家独一无二的大公司已经沦落为跛脚鸭:在信息服务领域输给了佩洛特的EDS,软件业务上输给微软,微处理器输给英特尔,让出个人电脑销售第一的位子给康柏,很大部分的大型电脑集成块的市场输给EMC。以上所提到的与IBM竞争成功的五家公司都列在我们由弱变强企业的榜单上。

TOP25上市公司的企业英雄杰出贡献榜单

(续)

(续)

(续)

比尔·麦高文(Bill McGowan)和波尔特·罗伯(Bert Robber)是MCL电话公司的英雄,不少人嘲笑他们居然敢于挑战美国电话电报公司。但他们勇于行动,过去十年来虽然亏钱,但幸运地存活了下来,而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功。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竞争,美国人今天才得以享受较低的长途通话费用。

肯·艾弗逊(ken Iverson)是纽科钢铁公司(Nucor)的英雄,钢铁业一直被美国人认为是前景黯淡的产业;但艾弗逊不喜欢在琐事上浪费金钱,所以他将纽科的总部设立在南卡罗来纳州达灵顿的一个板材房里。纽科刚开始是采购钢铁者,很快它学会了如何从废铁中炼制高品质的钢铁,这个生产流程至今仍为其他美国钢铁公司所不及。预计到2000年,纽科将会达到和美国钢铁旗鼓相当的产能,迎头赶上美国有史以来首家资本达到10亿美元的公司。

汤姆·斯坦伯格则是史泰博文具公司的企业英雄。他曾经写过一个有关办公室用品超级市场的企划案,但并未受人重视,于是他就在布赖顿成立了第一家文具超级市场。今天,办公用品的市场几近100亿美元,照这种成长率来看,在2000年以前,它将会成为200亿美元的产业。

在企业英雄榜上,还有一对兄弟档,他们走的是不同的路线。吉姆·伯克(Jim Burke)走的是大企业路线,最后成为强生公司总裁;而丹·伯克(Dan Burke)则投入小型企业,加入一家小型通信设备公司,最后使之成为成功的ABC公司(Capital Cities/ABC),最近该公司将与迪士尼公司实现合并。

不妨想象一下,如果这500强企业排行榜的公司没有采取组织瘦身措施,而是最终倒闭了,则美国将有1500万人丢掉工作,即使中小企业创造了2100万个工作岗位,失业率也将高达20%。

不要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如果公司决定保留每个员工而置生产力于不顾,让外国的竞争者逐步蚕食,或者一些企业英雄没有出现,这种情形就有可能发生。

在美国,既有很多力争上游的中小企业,又有努力不懈的大企业,两者共同奋斗,这与缺少小型企业的欧洲大不相同。我们很容易挑出过去20年来表现卓著的250家小型企业,以及100家重整转型的大企业,但要从中只挑选25家公司实在不容易。

我们也可以从软件、电脑及电子等明星产业挑选一些公司出来,像思科、太阳微电子系统及美光科技等,其绩效可能看起来更为耀眼。但附表所列公司只是试图从不同的产业取样,代表这些不同产业都可以在美国快速成长,包括玩具公司、资料处理公司、航空公司,甚至做碳素(carbon black,用来强化轮胎)的卡博特公司,卡博特公司曾经经历过困难时期而后才起死回生,这是25家公司中唯一一家由危转安的公司。

这份企业英雄榜也再一次证明,投资大公司和小公司都可以赚钱,但如果你专注于投资小型企业,你的投资收益将会更好。在这些大企业中,有3家公司的股票上涨了10倍,它们是房利美公司、高露洁以及可口可乐公司。1985~1995年,在这些小型企业中,有6家公司股票上涨10倍,3家上涨25倍,还有3家上涨了40~50倍。你可能看到安进公司股价从1.36美元上涨到84美元,甲骨文公司从0.83美元上涨到42美元,而康柏电脑从1.69美元上涨到50美元,这些都是令人惊羡的表现。

因此,可以说投资股票并不需要每只都赚钱。假设你有10只小型股,其中3只股票的公司营业额从4000万美元变成零,股价因而从每股20美元跌为零了,但这些损失可以轻易地被一只飙升的股票所抵消,只要有只股票的公司营业额可能从4000万美元上涨到8亿美元,股价就可以从每股20美元飙涨到400美元。

新公司正如火如荼地上市交易,1993~1995年,有超过1700只新股上市。投资人在这些羽翼未丰的新公司上已经投下了1000亿美元,在这1700家公司中,固然有些会失败,但你也可能发掘出下一个像安进、史泰博文具以及家得宝一样成功的公司。

企业英雄榜

(续)

(续)

(续)

TOP25 上市公司的数据

由弱变强企业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