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城镇的兴衰

企业城镇的兴衰

美国农业人口的数量急剧下降。1920年后,大部分美国人都迁居到城市,因为那里汇聚了大部分的公司和企业,他们在那里能找到工作。甚至还有些公司对城镇进行了建设,为员工提供良好的住所。美国钢铁造就了印第安纳州的加里,好时巧克力公司从头开始改建了宾夕法尼亚州的好时。好时至今仍是居住的好场所,但是其他几个企业城镇的结局并不好,最典型的例子是在芝加哥周边的伊利诺伊州的普尔曼。

要居住在普尔曼,就必须受雇于普尔曼公司,该公司生产铁路客车。近9000名普尔曼的雇员及其家庭都住在位于公园和湖边的相同式样的房子里。早在“环保”成为流行词前,它就是环境保护的典范。公司将湖作为工厂能量供应的冷却盆,城镇厕所的污水则用作肥料。

学校设施完善,风景优美,人们过着安逸的生活,所以,普尔曼是一个快乐的城镇,直到后来,铁路客车行业不再景气,公司无法盈利。就像其他无法盈利的公司的做法一样,普尔曼降低了支出费用,包括员工的工资和福利。员工们很愤怒,开始罢工。罢工和对公司的愤懑摧毁了那个城镇,最终,公司卖掉了房屋和其他建筑,也停止了营业,普尔曼倒闭了。

由公司提供住宿、教育、医疗和其他人们赖以生活的生活保障系统是很危险的。假如公司经营良好,那么,提供社会服务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万一公司经营不善呢?这时候有两种选择,可以裁员和降低支出以减少赤字,为了生存可能不得不选择关闭学校、医院和公园。或者,还可以选择保留这些设施,而让公司破产。

当遭受损失的公司有机会令情况好转时,它可以寻求各种方法改变境况,若还是不行,那么无法生产的企业可以破产,工人能选择其他更有发展前途的企业。但是,若公司同时扮演着第二种角色,即医生、老师和其员工的照顾者,那么,唯一的选择可能就是继续经营,继续为员工带来福利。

这就是计划经济出现问题的原因之一。苏联的中央策划者喜欢建造钢铁厂,曾经一度苏联很擅长于钢铁生产,后来国家遍地都是钢铁厂。与此同时,生产鞋和服装的工厂则很少,造成了鞋和服装的短缺,经营这类产品的店铺门口排起了长龙,在苏联这是一个巨大的消费品潜在市场,人们期待有更多的食物和服装,但是这些策划者漠不关心,他们又建造了更多的钢铁厂,或许他们以为几百万的苏联人要开始穿钢铁制成的裤子。

在苏联,所有的资源(所有生产、购买或销售的产品)都由一小部分管理者控制着。但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假如有太多的钢铁厂,市场上的钢铁就会供过于求,价格就会下跌,钢铁公司就会亏损,人们就会停止对钢铁股票的购买,银行也将停止向钢铁公司提供贷款。继而钢铁公司会被迫减少生产,而且因为缺少资金,公司也无法扩张。

最终,未投资于钢铁公司的资金就能用于投资其他行业,可以建造鞋厂、牛仔服装厂、购物广场和住房开发等有需求的未饱和的市场。亚当·斯密所说的“看不见的手”自始至终都在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