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一带一路的现实机遇与务实建议”暨《一带一路:中国的文明型崛起》新书研讨会在京举行。 中国青年网记者 卢冠琼 摄
中国青年网北京11月17日电(记者 卢冠琼 实习记者 解轶鹏) 17日上午,“一带一路的现实机遇与务实建议”暨《一带一路:中国的文明型崛起》新书研讨会在京举行。多位学者、专家齐聚一堂,深度剖析交流“一带一路”倡议所带来的现实机遇,对当下丝路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建言献策。
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主席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强调相关各国要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这一倡议,符合全球化需求,为古老的丝绸之路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不仅是中国的机遇,也是世界的机遇。
“一带一路”的机遇到底在哪里?《一带一路:中国的文明型崛起》作者、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教授赵磊在研讨会中提出了“一带一路”痛点经济学。“人们体验中的痛点,就是市场的赢利点以及体制机制的完善点。”赵磊认为,抓住丝路机遇,必须要找准发展过程中的“痛点”。他举例称,“如中国西部投资不足的原因之一是物流成本高,其根源是中国西部有太多的物理、心理封闭性,缺乏互联互通。”他认为,存在的痛点即未来工作的要点和突破口。
有别于用地缘政治学或政治经济学的工具分析“一带一路”,赵磊在新书中以文化经济学的独特视角解读“一带一路”,得到了与会专家的赞同。在多年调研数据及大量国内外案例的基础上,赵磊针对“一带一路”建设提出指导建议,解答怎样的城市和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吸引力等具体问题,并为“一带一路”沿线地方政府及企业规划了详尽的对接方案。
赵磊认为,“一带一路”不仅是一个经济事件,更是一个文化事件。他指出,中国外交的责任进入了全新的阶段,“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已经成为中国恪守的战略文化。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高度嵌入,中国安全与国际安全高度关联,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高度融合。赵磊称,“一带一路”的实质,不是单纯追求一国经济利益,而是将共同体成员的利益捆绑在一起,努力实现所有成员普遍的利益增值,体现了“共同体外交”的逻辑智慧,是中国文明型崛起的标志。
研讨会上,多位专家、学者畅所欲言,就“一带一路”对我们有何影响,“一带一路”需要什么样的中国企业等热点问题展开热烈讨论。未来商习院院长冯晞表示,“一带一路”很“时髦”,但是我们更需要实惠。冯晞指出,中国企业“走出去”,软实力建设十分重要,一定要讲好“中国故事”。他形象比喻道,中国企业要“吃中餐”,也要“吃西餐”,并要将二者良好地消化,因为企业所处的是国际舞台,面对的是国际市场。
据悉,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邹统钎,远大集团副总裁张晓东,香港经济学者梁海明,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一带一路”研究所副所长储殷,第一财经研究院研究员王琳,广东广播电视台北京节目制作中心主任王晓秋等专家嘉宾也出席了研讨会。
本次研讨会由中信出版集团、广东广播电视台和“一带一路百人论坛”共同主办。活动最后,为专家和媒体提供沟通交流平台的广东广播电视台“一带一路百人论坛”文化基地挂牌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