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 编辑本段 信息
物质文化遗产
黄帝陵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陕西省
黄帝陵风景名胜区IV-30
折叠 编辑本段 简介
黄帝陵古称桥陵。这是因为,沮河水由西向东呈U形绕此山而过,站在山上朝下看,东边有河,西边亦有河,就像水从山底穿过,故此山名之曰桥山。陵因山而得名,曰桥陵。宋乐史《太平寰宇记》云:“桥山,《山海经》云:蒲谷水源其山下,水流通,故谓桥山。”。清人顾祖禹在其所撰《读史方舆纪要》中说:“沮水至县北,穿山而过,因以桥名。”清代毕沅更于陵前题碑“古轩辕黄帝桥陵”。自此以后,桥陵之称更为闻名。
.
1942年,陕西省第三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考虑到黄帝声名远播、威名远扬的无比崇高地位,加之为了与陕西蒲城丰山唐睿宗之桥陵相区别,遂改桥陵为黄帝陵。此年冬天,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题写“黄帝陵”三个大字,匠人勒石成碑,置于黄帝陵墓之前。自此以后,黄帝陵一名沿用至今。黄帝陵所在地的县名也随之由中部县改称为黄陵县。沿登山大道向上攀登,越过轩辕庙一公里许,半山腰有一停车场为第二停车场。从停车场到陵园,有条通达黄帝陵的神道,也叫登道。1992年以前的神道为石头铺就。该石登道共229级,长250米,宽2.53米,途中有道弯4处,面积不等的平台26处。石登道两旁有1.08米高的水泥护栏,370个高1.34米的柱头分别雕有各种形状的石雕。现今看到的登陵道为整修黄帝陵一期工程完工项目,从1996年4月开始正式使用。它由陵道和神道两部分组成,总长455米,宽5米,其中陵道长260米,神道长195米。全用花岗岩条石铺筑。陵道采用形断而意连、曲不离直的手法构建,共277个台阶。
.
沿登陵道拾级而上,两侧古柏参天,翠色长驻。在距黄帝陵约200米的道旁,一座明朝嘉靖年间竖立的下马石,上刻“文武百官到此下马”八个大字,令人肃然起敬。古代山路崎岖,谒祖祭陵者多骑马坐轿,但行至此处,均下马落轿,整理衣冠,平静心情,恭行至陵前。现代人虽不骑马坐轿,多为步行上山,但接近陵园,亦须恭敬肃然;乘车上山者,同样也须在此下车,以示敬意。陵道尽头,便步入陵园区。陵园四周,顺依山势,修有绵亘不绝的青砖围墙,高1.6米,涂以红色,象征至尊至伟。墙头为红椽绿瓦,古色古香。整个陵园,南北约210米,东西约72米(前宽42米、后宽81米)。陵园有两个门,分立东西两侧。从东门进入陵园区,有一棂星门,门两旁是仿制的汉代石阙。从西门而入,步行数步,左侧是一座高24米的夯筑高台,台旁立一石碑,上书“汉武仙台”四字,为明代嘉靖七年闰七月所立,落款为“滇南唐琦书”。此台始建于汉元封元年(前110)。越过汉武仙台,登上桥山之巅,便是黄帝陵冢。陵冢位于桥山山顶正中,坐北面南,高3.6米,周长48米,面积约200平方米。陵冢为土冢,扁球状,直径为16米。土冢下部筑方形墓台,以烘托陵墓的神圣感。方台与圆冢相结合,上圆下方,具有“天圆地方”、“天地相合”的象征意义。黄帝陵前立有一块石碑,上书“桥山龙驭”四字,意为黄帝驭龙升天之处。落款为“大明嘉靖丙申(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十月九日滇南唐琦书”。传说轩辕黄帝就是在这里乘龙升天的。升天时,人们从他身上拽下衣帽、靴子、宝剑等埋葬此处,修成陵墓,以示永久怀念。再前原有一古碑,上书“古轩辕黄帝桥陵”,系陕西巡抚毕沅于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所立,碑石现已佚失。
折叠 编辑本段 轩辕桥
广场北端为轩辕桥,宽8.6米、长66米、高6.15米,全桥共9跨。石梁121根,桥面设护栏。栏板上均雕有古典图案花纹。全桥均采用花岩石料砌成。显得粗犷古朴。
.
轩辕桥下及其左右水面为印池,占地约300余亩。蓄水量可达46万平方米。桥山古柏,倒映池中,与白云蓝天交相辉映,为黄帝陵平添了无限灵气。印池四周绿树成荫,形成优美的空间环境。轩辕桥北端为龙尾道,共设95级台阶,象征黄帝“九五之尊”至高无上的寓意。由龙尾道向上即登临庙院山门。山门为五间廓庑式花岗岩(仿汉代木)建筑。显得格外庄严雄伟。入庙院山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轩辕手植柏。传为轩辕黄帝亲手所植。此柏高19米,树干下围10米,中围6米,上围2米,遒枝苍劲,柏叶青翠。
折叠 编辑本段 陵墓区
通往陵区的石道边树有“下马石”,上书“文武官员至此下马”;靠近陵区有“汉武仙台”,传说汉武帝北征匈奴归来时祭祀黄陵所筑;帝陵现高3.6米,周长48米,
.
有砖墙围护。南面立明代“桥山龙驭”石碑一通。陵区东侧碑廊珍藏历代帝王御制祭文碑57通,陵区西侧立有香港回归纪念碑和澳门回归纪念碑;“人文初祖大殿”系供奉黄帝的正殿,“人文初祖”匾额为爱国将领程潜所题。内有墨玉刻制的黄帝浮雕像,设有神龛,神龛四周饰以青龙、白虎、朱雀和玄武四灵;纪念亭内陈列有中国近现代领袖人物孙中山、蒋介石、毛泽东、邓小平题词;墓前有祭祀亭,用于前来拜祭人祭祀之处,祭亭中立有石碑,上有“黄帝陵”三个字,原为蒋中正于抗日战争期间题写,1956年铲除,1963年修复时换为郭沫若题写。
折叠 编辑本段 天下第一陵
.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光辉灿烂,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这五千年的文明史主要从黄帝开国(建国)算起。孙中山的祭黄帝陵词开首就是“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这个黄帝陵——天下第一陵就在延安市的黄陵县,黄帝,姓公孙,名叫轩辕,出生于母系氏族社会。母亲名叫附宝,据史书上载:“农历二月初二,在沮水河畔(今黄陵县沮水河)沮源关的降龙峡生下黄帝,从此就有了二月二龙抬头”吉祥之说。司马迁在《史记》里对黄帝是这样描写的:“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可见,黄帝从出生到成长就不是一般人物。他15岁就被群民拥戴当上轩辕部落酋长,37岁登上天子位,黄帝一生重大贡献就在于历经五十三战,打败了榆罔,降服了炎帝,诛了榆罔,降服了炎帝,诛杀蚩,结束了战争,统一了三大部落,告别了野蛮时代,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有共主的国家,当选为中华民族第一帝。人类文明从此开始了。所以后世人都尊称轩辕黄帝是“人文初祖”、“文明之祖”。为此,延安又被称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
折叠 编辑本段 名胜区
黄帝陵风景名胜区是国务院2002年5月审定公布的第四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自风景名胜区设立之日起,黄陵县政府一直未按要求组织编制总体规划。
.
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以及省建设厅先后多次督促黄陵县政府尽快组织编制黄帝陵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7年建设部在《关于对综合整治基本合格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进行整改的通知》中,就黄帝陵风景名胜区规划编制迟缓提出了限期整改意见。今年2月,省建设厅按照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加快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编制报批工作的通知》要求,向黄陵县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编制报批黄帝陵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通知》,要求黄陵县政府“务必于今年3月底以前将总体规划按程序和要求上报省政府”,期间多次进行督办,但时至今日,黄陵县政府仍未按规定程序报送。
国务院《风景名胜区条例》规定,风景名胜区自设立之日起在2年内编制完成总体规划。鉴于黄帝陵在设立国家级风景名胜区6年之后仍未完成总体规划的情况,省建设厅决定对黄帝陵风景名胜区范围内的建设项目一律停止审批,并在全省范围内通报批评。同时,将建议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全国范围内予以通报批评。
.
省建设厅要求各设区市风景名胜区主管部门和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要认真吸取黄帝陵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编制工作不力的教训,严格按照国务院《风景名胜区条例》和陕西省《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有关要求,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确保按期按要求完成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编制和报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