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都说修理就是恢复产品出厂时状态,实际上修理有时候还需要改造,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纠正出厂时就存在的设计和制造上缺陷。最近修理了一只特老旧的手表,凡老旧的机械类东西,磨损程度都是显而易见的,我发现这表机芯在跨轮盖板内侧位置上都有明显的摩擦痕迹。跨轮是个传动轮,同时它也是个变速轮,它使时轮和分轮的转速比变为1:12,在拨针调校的时候,也是它把表把的旋动转化为表针的旋转。在手表走动运行时,跨轮的转速很低,大约每3~4小时才转一圈;只有在拨针的时候,它就要变成主动轮了,如果小中心轮的弹性配合比较大,那么拨针的时候也会感觉很紧,这时跨轮的磨损才会凸显出来,包括齿轮啮合面齿廓的磨损、主夹板跨轮轴的磨损、还有跨轮与跨轮盖板间的摩擦。在手表里,你会听到行业里人经常说,轴向间隙和径向间隙这两词,手表机芯里任何活动的零件都有这两个间隙,而且控制的非常微小和严格。 合理的间隙必须有,但绝对不能大,像跨轮这样的轮子,传动过程中一旦吃上劲,它也会产生倾斜,所以会蹭着跨轮盖板;往往在主夹板跨轮位置上,会做出一环形凸起,这个目的也是为了减少摩擦(见照片)。 在其它类型的手表机芯里,还有的把跨轮轮片转圈打出一个个小圆孔的,接触面积就减少了,还有把跨轮桩做成柱状刚玉(人工钻)的,比如早年的 ENICAR手表,为此还给手表在表盘上做了个标识,美其名曰叫“星钻 STAR JEWELS”。所有的这些设计,都是为了减少这个位置的摩擦和磨损。手表本身精密,所以调整和校正都在细微之间,能减少摩擦的地方就要减少,那个跨轮盖板需要给冲压出个凸点,变面接触为点接触。方式就是用尖小的冲子,冲出高度只需要有一点点就行。间隙问题一定要保证,这样做的结果不能让跨轮没了合理间隙,然后在摩擦点加适量膏脂油,事情就办妥了。在所有事情里,有一招我非常赞同,那就是积小胜为大胜,要每一处都处置的合理完美,手表何愁修不好? 要想干好手表维修这行,首先你应该是个“思想者”,把自己说成手艺人那就低了,手表修理要首先基于理论,然后是经验,对于比较老旧的手表,不妨做些“改造”,能做“改造”的那都是高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