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生活小知识正文

不锻炼不养生却轻易活过九十 北大哲学系的惊人“长寿秘诀”

参考君 生活小知识 2020-02-07 9 0

不锻炼不养生却轻易活过九十 北大哲学系的惊人“长寿秘诀”

作者:张鹏

不锻炼不养生却轻易活过九十   北大哲学系的惊人“长寿秘诀” 北大哲学系中国最古老的一个哲学系。一百年前,在挫折和希望中,哲学凭借着理性的力量在北京大学打开了一扇永远不会关闭的门——哲学门。

如今,这个系又拥有了一个有趣的别称——“长寿俱乐部”。北大哲学系包括在世的教授,90岁以上的有十余人,85岁以上的更比比皆是,超过20人,占知名教授近半数,系主任王博称之为哲学系“一大骄傲”。

为探究哲人们的长寿秘密,笔者走近这些睿智而有趣的老人。

不锻炼不养生却轻易活过九十   北大哲学系的惊人“长寿秘诀” (著名美学家杨辛教授)

93岁的杨辛教授,著名的美学家、书画家,早年师从徐悲鸿,他所著的《美学原理》是所有艺术专业学生的入门课程。笔者到家中拜访杨教授。

杨辛谦虚地表示自己在系里年龄只排第二,排第一的是94岁的张世英教授。说起哲学系的长寿传统,杨教授细数他认识的老先生们:“冯友兰、梁漱溟、张岱年都是90多岁的高寿哲人,朱光潜和宗白华都是89岁,可要说他们的养生秘诀,还真没听说过。”

不锻炼不养生却轻易活过九十   北大哲学系的惊人“长寿秘诀”(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朱光潜教授)

在杨教授的记忆里,哲学系这些著名学者们吃穿极不讲究,不补充营养品,也没有谁喜欢运动,很多人都住过简陋的平房和旧楼。“朱光潜先生常年在北大的一个小理发店理发,老板一直以为他是个看门老头,后来听说他是知名的大学者,大吃一惊。”

“也许,支持他们生命的最大动力就是钻研学问的乐趣吧,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全部的兴趣都在学术上,有精神力量支撑,有追求的生命自然长久。”杨教授沉思片刻后说道。

哲学系的另一位教授李中华曾师从冯友兰、张岱年等诸位哲学大家,他和杨辛教授有着类似的说法,认为这些老先生从未刻意养生,生活平淡自然。

“长寿并不是他们所追求的,他们追求的是安身立命,能够把自己的生命和从事的事业结合在一起,保持非常平和的心态。周辅成先生活到98岁,他常说,吃饱了能工作就是最大的福气。”

不锻炼不养生却轻易活过九十   北大哲学系的惊人“长寿秘诀” (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冯友兰教授)

李中华回忆自己的老师冯友兰,“他创造了世界学术史上一个奇迹,从85岁到95岁,他重新写了七本书,这七本书加起来应该有200万字。第七卷是在他95岁去世前三个月完成的,完成他就放心了,如果没有完成他还会挺着。”

这些老先生去世前还在动脑子,思考问题,无暇顾及其他,“不知老之将至”。他们从未觉得自己老,因而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在杨辛和李中华教授的印象中,哲学系这些老先生们不但是智者,也是仁者。“在中国哲学中,有‘仁者寿’的说法,儒家讲究‘以德养寿’,‘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孟子活到83岁,在古代算是很高寿的,儒家的养生突出‘德’,积善成德,不做亏心事,所谓君子坦荡荡。”李中华解释。

不锻炼不养生却轻易活过九十   北大哲学系的惊人“长寿秘诀”(杨辛教授自己做的诗)

环顾杨教授的家,还保持着上世纪80年代的样子,几乎找不到一件新家具,可是他却捐出100万元作为助学基金。杨教授像一个小孩子眨着眼故作神秘地说:“你肯定想知道,我这些钱是从哪里来的吧?我一个拿退休工资的人怎么会有这么多钱?”

然后,杨教授自己迫不及待地揭开了谜底:“我把多年收藏的艺术品卖掉了之后筹集的,当然,没有全卖掉,还留了一点给孩子……”老人眼睛里全是快活。

开阔坦荡的心灵正是寿者的特征。李中华教授谈起他的老师冯友兰,张岱年先生的时候,用了“坦荡荡,看得开”6个字。“一个人如果坦荡荡地话,他就会胸中磊落,没有太多的愧疚,他的心态就会变得和乐,看得开。拥有开阔的精神世界,就不容易被一些名利琐事纷扰,吃亏也不会斤斤计较。梁漱溟先生上世纪50年代初以后,就不能公开讲话,也不能发表文章,拮据了几十年,但是他还是那么长寿。”

作为哲学家,无法回避关于生和死的终极问题,和这些长寿哲人的交谈中,他们常常会毫不避地讳谈及死亡。

不锻炼不养生却轻易活过九十   北大哲学系的惊人“长寿秘诀”(北大哲学系李德齐教授)

住在中关园的另一位哲学系的高寿老人,91岁的李德齐先生语出惊人:“死是什么?死是一件高兴的事情啊!面对死亡,我要向庄子一样鼓盆而歌。”

李先生的居住环境更为局促,他的所有空间就是一间10余平方米的书房兼卧室,房间里不要说转身的地方,基本已经无处下脚,到处都堆满了书。

“我这里叫做书山、书海,别看屋子小,对我来说这是最愉快的地方。”在书山的缝隙间,老人随意聊起来,他的专业是逻辑学,但是兴趣广泛,对数学、物理、音乐、绘画、书法都深深爱好。 “‘勤思’是我的养生秘诀。” 老人的对生命的各种兴趣近乎痴迷,喜欢一切美丽的,有意思的东西。

不锻炼不养生却轻易活过九十   北大哲学系的惊人“长寿秘诀”(本文作者和李德齐教授)

没有音响设备,没有CD机,甚至没有录音机,只是每天收听广播电台的古典音乐节目,老人经常会听到泪流满面。说起他钟爱的那些音乐,舒曼的梦幻曲、门德尔松的小提琴协奏曲、舒伯特的小夜曲、柴可夫斯基的慢板,还有他最爱的贝多芬,老人脸上浮现出一种梦幻般的神情,情不自禁地轻轻哼唱,优美的旋律萦绕在黯淡的斗室中,有种超现实的感觉。“此曲只应天上有啊……”老人发出轻轻的感叹。

打开一本祝允明的书贴,老人抚摸着那隽秀的字迹,“古诗十九首,诗好字好,我一看就迷了。”在老人看来,生命就应该是为这些美的东西而存在的,“这种乐趣是一种极乐的境界,无法用语言形容。生命力是什么?就是永远对生命充满兴趣!”

“有生之物必有死,死对自然界是一种贡献,是和自然融为一体,所以没什么可悲哀的。我所信奉的是安死乐生,哪怕下周死,我依然还会惦记着这周六的人大书市,多淘一些折扣书回来。”李先生笑得像一个孩子。

不锻炼不养生却轻易活过九十   北大哲学系的惊人“长寿秘诀”(本文作者和杨辛教授)

对杨辛教授来说,参悟透了什么是死,才使生命变得更有意义。 “我觉得生命是一个圆,圆上的任何一点都可以是起点,也可以是终点。人的一生有限,个体生命结束了,融入宇宙的大生命中去,与日月同光,与天地同寿,人从自然中来,回到自然中去。”

在杨辛看来,生命循环的方式有很多种,“我教过的学生,我帮助过的人,他们就是我生命的延续;我收藏和创作的艺术品放在展览馆中让人欣赏,这也是我生命的延续……”不给生命设终点,每一天都会过得愉快而有意义,杨辛认为,这就是生命的自由。